有一種說法,是動力鍊傳動的說法,也就是依照「腿跨腰肩手」的順序,依序發力,將力量匯流到球拍用於擊球。另一種說法是太極拳拳論的「一舉動則周身皆動,其根於腳,發源於腿,主宰於腰,形於手、指」,又把身體比喻作車身,四肢比作車輪。
不同的說法之間,有些許差異,甚至表面上看起來有矛盾之處,最簡單來說,就標題這個問題而言「擊球過程中,腿先動還是腰先動?」
我不善於咬文嚼字,不然我可能可以從上面各個敘述之中文字的使用,著手分析辯證,去解析出問題的答案。我想從比較實務的方面,例如打球中我感覺到什麼,來接觸這個問題。
首先我認為:事情可以分成「原理」跟「現象」,打球有「發力」和「動作」。「現象」是背後「作用原理的總和」。發力跟動作之間的關係,並不必然同時存在,有時是「有發力,有動作」;有時是「沒發力,有動作」(例如手放鬆,轉體拉球時,手沒有發力但是有揮拍的動作);有時是「有發力,沒動作」(例如拉球時上臂的運用,外型是沒有產生動作的)。
再者,在提出我的假設之後,我要提出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。我認為:擊球的過程中,重心移動的「現象」,是「腿部發力作用的總和」。腿部的發力要合理,重心的移動才會恰當。重心的移動是腿部發力的結果,而不是因,在練習揮拍的時候,如果覺得重心的運用不合理,不應糾結於腰或重心,而是要往腿部的發力找原因。反過來說,重心的軌跡可以作為腿部發力正確與否的指標,藉由觀察重心的軌跡,檢視自己腿部的發力是否恰當。
第三,就我觀察,在發力與動作方面,揮拍擊球中,腿部有發力,卻幾乎不產生動作。因為力量都傳導並作用於重心或上半身肩手。重心的質量就是體重的總和,要推動這麼高的質量,必須用上腿力,如果只是轉腰,那猶如個陀螺在空中打轉而沒有根,不只力量會是虛的,也會十分不穩定。在推動重心時,腳要接觸地板,利用地面來的力量來推動身體,這樣力量才能紮實且有根;腿另一端接著重心,將力量確實地作用上去;減少無謂的晃動或跳動,能更進一步提升力量使用的效率。
綜合以上,上面第二段提出的兩個敘述,我想我們可以理解為:「發力」的順序為「腿->跨->腰->肩->手」依序發力;「動作」上則是:重心、腰的移動,是腿部發力的總和,腿部幾乎沒有產生動作。如果要我比喻,我會比喻成:身體是車頭、是準星,象徵方向;腿部是車輪、是炮銃,提供動力。一開始練球時,可以多注意從下往上的傳動流程,將他練得越來越熟練。熟練之後,實際運用時,可以主要把注意力放在腰間重心,讓腿的發力自然完成,就像開車時控制了車頭的方向就可以到想要的地方。用腰間重心去對球,就可以準確地把力量作用上去。
所以,擊球時是腰先動還是腿先動?我想,發力上而言,是腿先發力;動作上而言,腰會先有較明顯的動作,腿則幾乎沒有產生動作;若任何位置的改變都算進去的話,我認為是「一舉動,則周身皆動」:是全身一起動。肢體的運動本來就不可能只有身體的某一個部位動,因為一旦身體有一個部位產生移動,身體其他部位也會相應有移動,這是人的平衡感、協調性。
擊球過程,身體的運用,其實沒有太神祕,目標就是讓身體流暢連貫,適度放鬆,經由適當的方式發力,把勁道作用到球上。
第三,就我觀察,在發力與動作方面,揮拍擊球中,腿部有發力,卻幾乎不產生動作。因為力量都傳導並作用於重心或上半身肩手。重心的質量就是體重的總和,要推動這麼高的質量,必須用上腿力,如果只是轉腰,那猶如個陀螺在空中打轉而沒有根,不只力量會是虛的,也會十分不穩定。在推動重心時,腳要接觸地板,利用地面來的力量來推動身體,這樣力量才能紮實且有根;腿另一端接著重心,將力量確實地作用上去;減少無謂的晃動或跳動,能更進一步提升力量使用的效率。
綜合以上,上面第二段提出的兩個敘述,我想我們可以理解為:「發力」的順序為「腿->跨->腰->肩->手」依序發力;「動作」上則是:重心、腰的移動,是腿部發力的總和,腿部幾乎沒有產生動作。如果要我比喻,我會比喻成:身體是車頭、是準星,象徵方向;腿部是車輪、是炮銃,提供動力。一開始練球時,可以多注意從下往上的傳動流程,將他練得越來越熟練。熟練之後,實際運用時,可以主要把注意力放在腰間重心,讓腿的發力自然完成,就像開車時控制了車頭的方向就可以到想要的地方。用腰間重心去對球,就可以準確地把力量作用上去。
所以,擊球時是腰先動還是腿先動?我想,發力上而言,是腿先發力;動作上而言,腰會先有較明顯的動作,腿則幾乎沒有產生動作;若任何位置的改變都算進去的話,我認為是「一舉動,則周身皆動」:是全身一起動。肢體的運動本來就不可能只有身體的某一個部位動,因為一旦身體有一個部位產生移動,身體其他部位也會相應有移動,這是人的平衡感、協調性。
擊球過程,身體的運用,其實沒有太神祕,目標就是讓身體流暢連貫,適度放鬆,經由適當的方式發力,把勁道作用到球上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